歡迎來到昭昭醫(yī)考!

注冊 | 登陸 在線咨詢 APP下載 試聽 直播 題庫 課程中心 首頁

400-10234-66 周一至周日:9:00-21:00

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 > 專業(yè)百科 > 正文

2019中醫(yī)婦科學復習:月經病

2021-02-25

來源:昭昭醫(yī)考

放大 縮小

    25課程精選

  • 25臨床網絡全程班
    請掃碼了解課程詳情
  • 25臨床醫(yī)師助力班
    請掃碼了解課程詳情
  • 25昭師帶學班
    請掃碼了解課程詳情

2021年中醫(yī)考試正在進行緊張的復習。為了幫助參加2021年中醫(yī)婦科復習的考生順利復習,小編收集整理了《2019年中醫(yī)婦科復習:第七單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經病

一.概述

經期感冒

二、月經初潮

經期身體疼痛

三、月經后期

經期腹瀉

四、月經一直不規(guī)律

經期水腫

五、月經過多

經期嘔吐

六、月經過少

月經

七、經期延長

月經期皮疹

八、間歇性出血

經期發(fā)熱

九、崩潰

市場歷史不正常

十、閉經

更年期前后綜合癥

十一、痛經

休息后

十二、經期乳房疼痛

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助手不做檢查)

十三、經期頭痛

總結

1.月經病的定義

2.月經病的病因病機

3.月經疾病的診斷

4.月經病辨證

5.月經病的治療原則

6.治療中應注意的問題

月經病的定義

月經病是婦科常見病,分為兩類。

一是以月經周期、經期、月經量異常為主要癥狀的疾病;

另一種是以伴隨月經周期或月經前后癥狀明顯為特征的疾病。

月經病的病因病機

月經病的主要機制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不和,導致沖任二脈損傷。除了致病因素外,如致病因素、內傷七情、宅多食少等,還要注意身體素質對月經病發(fā)生的影響。

月經病的診斷

月經病的診斷是根據四診中收集的臨床表現,以主要癥狀命名。但要注意相關疾病的識別,如月經后期、閉經、生理性閉經(如妊娠);月經延長、月經過多、子宮出血等。與妊娠、產后疾病及雜病引起的陰道出血相鑒別;應注意將其與月經期間發(fā)生的內外科疾病區(qū)分開來。同時要把握好月經病與其他疾病的關系。

月經病的辨證

應注意月經的周期、數量、顏色、質量異常,以及伴隨月經周期或月經前后明顯不適的癥狀。同時結合全身證候,運用四診八理,區(qū)分臟腑、氣血、經絡的寒熱虧虛。臨床上要根據月經周期不同階段的陰陽轉化和氣血盈虧變化進行綜合分析。

月經病的治療原則

一、重在根本原因和調經。

根本原因是消除月經病的病因病機,調經是通過治療使月經病恢復正常,即遵循《內經》“觀察病機”、“觀察陰陽位置,調整陰陽,使經期均勻”的宗旨,采用補腎健脾、疏肝理氣、調理氣血、調沖調任等方法。

二是區(qū)分第一病和第二病的治療原則。如果有人因為月經不調而患了其他疾病,先調經,調經后再去治病;如果是因為疾病導致月經不調,就要先治療,走了就要進行自我調整。

第三,堅持“標本兼治,標本兼治”的原則。

如果痛經嚴重,應以止痛為主;在月經出血的情況下,止血應該是

三是掌握補虛瀉實的規(guī)律

月經病雖然復雜,但可以分為虛和實兩類。虛證月經病治療以補腎健脾養(yǎng)血為主,實證月經病治療以疏肝理氣活血為主。總之,月經病有各種病理變化,癥狀有寒熱夾雜。在月經病的臨床治療中,應充分掌握其治療原則和方法,遵守和掌握一些規(guī)律,靈活運用,以獲得良好的調經療效。

行經前期

1.月經初潮的定義

2.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3.鑒別診斷

4.辨證論治

月經初潮的定義

月經初潮又稱“月經提前”、“月經提前”、“月經提前”、“月經周期短”。主要癥狀是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天以上,連續(xù)兩個周期以上的稱為“月經初潮”。

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氣虛和血熱。病機是沖任不固,經血失于克制。

氣虛無權控,不固;血熱導致熱量涌入,損傷子宮,引起血海不安,可導致月經提前。

氣虛可分為脾氣虛證和腎氣虛證;血熱可分為陽虛血熱、陰虛血熱和肝郁血熱。

經前出血和間期出血的鑒別

出血時間

月經量

基礎體溫

行經前期

發(fā)生在經期

月經正?;蚨嗷蛏?/p>

從高溫到低溫放氣

間歇性出血

出血少于月經量

當基礎體溫高低交替時,

辨證論治

1.氣虛證

(1)脾氣不足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早,或經血多,色澤淡紅,質瘦;神累又累,氣短又懶,小腹空空,便溏少;舌紅,苔薄白,脈弱。

治療:健脾益氣,養(yǎng)血調經。

處方: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

(2)腎氣虛證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早,或多或少,色淡或暗,質瘦;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面色晦暗或有黑斑;舌淡暗,苔白脈細。

治療:補腎益氣,固沖調經。

處方:谷音湯或歸腎丸。

2.血熱證

(1)陽盛血熱證

主要證候:經來先期,量多,色深紅或紫紅,質黏稠;或伴心煩,面紅口干,小便短黃,大便燥結;舌質紅,苔黃,脈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清經散。

(2)陰虛血熱證

主要證候:經來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紅,質稠;或伴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咽干口燥;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養(yǎng)陰清熱調經。

方藥:兩地湯。

(3)肝郁血熱證

主要證候:月經提前,量或多或少,經色深紅或紫紅,質稠,經行不暢,或有塊;或少腹脹痛,或胸悶脅脹,或乳房脹痛,或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解熱,涼血調經。

方藥:丹梔逍遙散。

經來先期,量少或多,色紅質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方

A.一貫煎

B.清經散

C.兩地湯

D.保陰煎

E.加減一陰煎

【正確答案】C

月經后期

月經后期

1.月經后期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3.月經后期與早孕的鑒別

★★

4.辨證論治

★★★

月經后期的定義

月經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個月一行者,稱為“月經后期”。既往亦有稱“經行后期”、“月經延后”、“月經落后”、“經遲”等。

一般認為需連續(xù)出現兩個周期以上。青春期月經初潮后1年內,或圍絕經期,周期時有延后,而無其他證候者,不作病論。

病因病機

主要發(fā)病機理是精血不足或邪氣阻滯,血海不能按時滿溢,遂致月經后期。

常見的分型有腎虛、血虛、血寒、氣滯和痰濕。

月經后期與早孕的鑒別

育齡期婦女月經過期未來,應首先排除妊娠。早孕者,有早孕反應,婦科檢查宮頸著色,子宮體增大、變軟,妊娠試驗陽性,B超檢查可見子宮腔內有孕囊。月經后期者則無以上表現,且以往多有月經失調病史。

辨證論治

1.腎虛證

主要證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質清稀,或帶下清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補腎養(yǎng)血調經。

方藥:當歸地黃飲。

2.血虛證

主要證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紅,質清稀,或小腹綿綿作痛;或頭暈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蒼白或萎黃;舌質淡紅,脈細弱。

治法:補血益氣調經。

方藥:大補元煎。

3.血寒證

(1)虛寒證

主要證候:月經延后,量少,色淡紅,質清稀,小腹隱痛,喜暖喜按;腰酸無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或細弱。

治法:扶陽祛寒調經。

方藥:溫經湯(《金匱要略》)或艾附暖宮丸。

(2)實寒證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質淡黯,苔白,脈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調經。

方藥: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

4.氣滯證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黯紅,或有血塊,小腹脹痛;或精神抑郁,胸脅乳房脹痛;舌質正?;蚣t,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理氣行滯調經。

方藥:烏藥湯。

5.痰濕證

主要證候:經期錯后,量少,色淡,質黏,頭暈體胖,心悸氣短,脘悶惡心,帶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治法:燥濕化痰,活血調經。

方藥:芎歸二陳湯。

經期延后,量少色淡質稀,小腹隱痛,喜暖喜按,腰酸便溏,舌淡,脈細弱,方選()

A.小建中湯

B.大補元煎

C.艾附暖宮丸

D.歸腎丸

E.右歸丸

【正確答案】C

月經先后無定期

1.月經先后無定期的定義

2.病因病機

3.鑒別診斷

4.辨證論治

★★★

月經先后無定期的定義

月經先后無定期又稱“經水先后無定期”、“月經愆期”、“經亂”等,是指月經周期或提前時或延后7天以上,連續(xù)3個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后無定期”,本病以月經周期紊亂為特征。

病因病機

主要機理是沖任氣血不調,血海蓄溢失常。其分型有腎虛、肝郁和脾虛。

鑒別診斷

鑒別

月經周期

特征

月經先后不定期

或前或后,但在1~2周波動

經期、經量基本正常

崩漏

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

周期、經期、經量均異常

辨證論治

1.肝郁證

主要證候:經來先后無定,經量或多或少,色黯紅或紫紅,或有血塊,或經行不暢;胸脅、乳房、少腹脹痛,脘悶不舒,時嘆息,噯氣食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調經

方藥:逍遙散。

2.腎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黯,質清;或腰骶酸痛,或頭暈耳鳴;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腎調經。

方藥:固陰煎。

3.脾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或先或后,量多,色淡質稀,神倦乏力,脘腹脹滿,納呆食少,舌淡,苔薄,脈緩。

治法:補脾益氣,養(yǎng)血調經。

方藥:歸脾湯。

下列不屬腎虛月經先后無定期的主要證候是()

A.小腹冷痛拒按

B.月經量少色淡

C.頭暈腰酸如折

D.舌質淡脈沉弱

E.經行或先或后

【正確答案】A

月經過多

1.月經過多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月經過多的定義

月經量較正常明顯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稱為“月經過多”,又稱“經水過多”。一般認為月經量以30~80ml為適宜,超過100ml為月經過多。

本病可與周期、經期異常并發(fā),如月經先期、月經后期、經期延長伴量多,尤以前者為多見。西醫(yī)學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肌瘤、子宮肥大癥、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疾病及宮內節(jié)育器引起的月經過多,可參考本病治療。

病因病機

辨證論治

1.氣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量多,色淡紅,質清稀;神疲肢倦,氣短懶言,小腹空墜,面色□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補氣攝血固沖。

方藥:舉元煎或安沖湯。

2.血熱證

主要證候:經行量多,色鮮紅或深紅,質黏稠,或有小血塊;伴口渴心煩,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固沖止血。

方藥:保陰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塊;經行腹痛,或平時小腹脹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藥: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某女,近1年經量明顯增多,或持續(xù)難凈,色紫暗,有塊,腹痛拒按。舌暗,脈細澀?,F正值經期第3天,zui佳方選

A.桃紅四物湯

B.失笑散加血余炭、茜草、益母草

C.生化湯合芍藥甘草湯

D.血府逐瘀湯加延胡索

E.通竅活血湯

【正確答案】B

月經過少

1.月經過少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月經過少與激經的鑒別

★★

4.辨證論治

★★★

月經過少的定義

月經過少又稱“經水澀少”、“經水少”、“經量過少”等,其主癥為月經周期正常,月經量明顯減少,或行經時間不足2天,甚或點滴即凈者,稱為“月經過少”,一般認為月經量少于20ml為月經過少。西醫(yī)學中子宮發(fā)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計劃生育手術后導致的月經過少可參照本病治療。

病因病機

月經過少與激經的鑒別

激經是受孕早期,月經仍按月來潮,血量少,無損胎兒發(fā)育,可伴有早孕反應,妊娠試驗陽性,B超檢查可見子宮腔內有孕囊、胚芽或胎心搏動等。

辨證論治

1.腎虛證

主要證候:經量素少或漸少,色黯淡,質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脈沉弱或沉遲。

治法:補腎益精,養(yǎng)血調經。

方藥:歸腎丸或當歸地黃飲。

2.血虛證

主要證候:經來血量漸少,或點滴即凈,色淡,質稀;或伴小腹空墜,頭暈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黃;舌淡紅,脈細。

治法:養(yǎng)血益氣調經。

方藥:滋血湯或小營煎。

3.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行澀少,色紫黯,有血塊;小腹脹痛,血塊排出后脹痛減輕;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沉弦或沉澀。

治法:活血化瘀調經。

方藥:桃紅四物湯或通瘀煎。

4.痰濕證

主要證候:經行量少,色淡紅,質黏膩如痰;形體肥胖,胸悶嘔惡,或帶多黏膩;舌淡,苔白膩,脈滑。

治法:化痰燥濕調經。

方藥:蒼附導痰丸或二陳加芎歸湯。

患者,女,28歲。近2年月經量漸減,現點滴即止,胸悶嘔惡,帶下量多,形體肥胖,舌淡苔白膩,脈滑。其診斷是()

A.月經過少血瘀證

B.帶下病脾虛證

C.月經過少痰濕證

D.月經過少陰虛證

E.月經過少血虛證

【正確答案】C

經期延長

1.經期延長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期延長的定義

經期延長又稱“月水不斷”、“經事延長”等,其主癥為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行經時間超過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凈者,稱為“經期延長”。

西醫(yī)學之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的黃體萎縮不全、盆腔炎等疾病及計劃生育手術后引起的經期延長可參照本病治療。

病因病機

辨證論治

1.氣虛證

主要證候:經血過期不凈,量多,色淡,質稀;倦怠乏力,氣短懶言,小腹空墜,面色□白;舌淡,苔薄,脈緩弱。

治法:補氣攝血,固沖調經。

方藥:舉元煎加阿膠、炒艾葉、烏賊骨。

2.虛熱證

主要證候:經行時間延長,量少,色鮮紅,質稠;咽干口燥,或見潮熱顴紅,或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yǎng)陰清熱止血。

方藥:兩地湯合二至丸、四烏賊骨一蘆茹丸或固經丸。

3.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行時間延長,量或多或少,經色紫黯,有塊;經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某女,月經周期為33~35天,經來淋漓至14天始凈,診斷是()

A.漏下

B.經漏

C.經期延長

D.月經后期

E.月經過多

【正確答案】C

經間期出血

1.經間期出血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3.鑒別診斷

★★

4.辨證論治

★★★

經間期出血的定義

兩次月經中間,即氤氳之時,出現周期性的少量陰道出血者,稱為經間期出血。西醫(yī)學排卵期出血可參照本病治療,若出血量增多,出血期延長、失治誤治則??砂l(fā)展為崩漏。

病因病機

經間期是繼經后期由陰轉陽、由虛至盛之時期;月經的來潮,標志著前一周期的結束,新的周期開始,排泄月經后,血??仗?,陰精不足,隨著月經周期陰陽消長,陰血漸增,精血充盛,陰長至重,此時精化為氣,陰轉為陽,氤氳之狀萌發(fā)“的候”(排卵)到來,這是月經周期中一次重要的轉化。若體內陰陽調節(jié)功能正常者,自可適應此種變化,無特殊證候。若腎陰不足,或脾氣虛弱,或濕熱內蘊,或瘀阻胞絡,當陽氣內動之時,陰陽轉化不協(xié)調,陰絡易傷,損及沖任,血海固藏失職,血溢于外,釀成經間期出血。

鑒別診斷

1.經間期出血同月經先期鑒別

月經先期的出血時間非經間期,個別也有恰在經間期這一時間段出現周期提前,經量正?;驎r多時少,基礎體溫由高溫下降呈低溫開始時出血;而經間期出血較月經量少,出血時間規(guī)律地發(fā)生于基礎體溫低高溫交替時。

2.經間期出血同月經過少鑒別 月經過少周期尚正常,僅量少,甚或點滴而下;經間期出血,常發(fā)生在兩次月經的中間時期。

3.經間期出血同赤帶鑒別 赤帶排出無周期性,持續(xù)時間較長,或反復發(fā)作,可有接觸性出血史,婦科檢查常見宮頸糜爛、贅生物或子宮、附件區(qū)壓痛明顯;經間期出血有明顯的周期性,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

辨證論治

1.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兩次月經中間,陰道少量出血或稍多,色鮮紅,質稍稠;頭暈腰酸,夜寐不寧,五心煩熱,便艱尿黃;舌體偏小質紅;脈細數。

治法:滋腎養(yǎng)陰,固沖止血。

方藥:兩地湯合二至丸或加減一陰煎。

2.脾氣虛證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量少,色淡,質稀,神疲體倦,氣短懶言,食少腹脹,舌淡,苔薄,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固沖攝血。

方藥:歸脾湯。

3.濕熱證

主要證候:兩次月經中間,陰道出血量稍多,色深紅,質黏膩,無血塊。平時帶下量多色黃,小腹時痛;神疲乏力,骨節(jié)酸楚,胸悶煩躁,口苦咽干,納呆腹脹,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細弦或滑數。

治法:清利濕熱,固沖止血。

方藥:清肝止淋湯去阿膠、紅棗,加小薊、茯苓。

4.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塊,少腹兩側或一側脹痛或刺痛;情志抑郁,胸悶煩躁;舌紫黯或有瘀點;脈細弦。

治法:化瘀止血。

方藥:逐瘀止血湯。

某女主述:每半月“行經”1次,呈一次量較多,一次量較少交替,量多一次行經5天,經凈1周后又陰道少量出血,色紅質黏稠,如經如帶,淋漓2,3天即凈,考慮診斷為()

A.赤白帶

B.月經先期

C.月經過少

D.經漏

E.經間期出血

【正確答案】E

崩漏

1.崩漏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診斷與鑒別診斷

★★

4.崩漏的治療原則及塞流、澄源、復舊的含義

★★★

5.急癥處理及辨證論治

★★★

6.崩漏血止后的治療

★★

7.預防與調護

崩漏的定義

崩漏是指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前者謂之崩中,后者謂之漏下。崩與漏出血情況雖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現,且其病因病機基本一致,故概稱崩漏。本病屬婦科常見病,也是疑難急重病證。是因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嚴重紊亂,引起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嚴重失調,可導致不孕癥。

病因病機

主要病機是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引起沖任不固的常見原因有腎虛、脾虛、血熱和血瘀。

腎虛 → 封藏失司

脾虛 → 統(tǒng)攝無權

血熱 → 熱傷沖任沖任不固 → 經血失約,子宮藏泄失?!?崩漏

血瘀 → 瘀血內阻

崩漏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1.病史 注意患者的年齡及月經史,尤需詢問以往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有無異常,有無崩漏史,有無口服避孕藥或其他激素,有無宮內節(jié)育器及輸卵管結扎術史等。此外,還要詢問有無內科出血病史。

2.臨床表現

月經周期紊亂,行經時間超過半月以上,甚或數月斷續(xù)不休;亦有停閉數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盡;常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3.檢查

(1)婦科檢查 應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如發(fā)現子宮頸息肉、子宮肌瘤應按該病論治。

(2)輔助檢查 主要是排除生殖器腫瘤、炎癥或全身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引起的陰道出血,可根據病情需要選做B超、MRI、宮腔鏡檢查,或診斷性刮宮、基礎體溫測定等。

(二)鑒別診斷

崩漏應與月經不調、經間期出血、赤帶、胎產出血、生殖器炎癥、腫瘤出血、外陰陰道外傷性出血以及血性內科疾病相鑒別。

1.崩漏同月經先期、月經過多、經期延長鑒別 月經先期是周期縮短,月經過多是經量過多如崩,經期延長是行經時間長似漏。這種周期、經期、經量的各自改變與崩漏的周期、經期、經量的同時嚴重失調易混淆,但上述各病各自有一定的周期、經期和經量可作鑒別。

2.崩漏同月經先后無定期鑒別 月經先后無定期主要是周期或先或后,但多在1~2周內波動,即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2周以內,經期、經量基本正常。

3.崩漏同經間期出血鑒別 崩漏與經間期出血都是非時而下,但經間期出血發(fā)生在兩次月經中間,頗有規(guī)律,且出血時間僅2~3天,不超過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經期、經量的嚴重失調,出血不能自止。

4.崩漏同赤帶鑒別 赤帶與漏下的鑒別要詢問病史和進行檢查,赤帶以帶中有血絲為特點,月經正常。

5.崩漏同胎產出血鑒別 崩漏應與妊娠早期的出血性疾病如胎漏、胎動不安,尤其是異位妊娠相鑒別,詢問病史、做妊娠試驗和B超檢查可以明確診斷。產后病出血尤以惡露不絕為多見,可詢問病史,從發(fā)病來看,時間惡露不絕發(fā)生在產后可作鑒別。

6.崩漏同生殖器腫瘤出血鑒別 生殖器腫瘤出血臨床可表現如崩似漏的陰道出血,必須通過婦科檢查或結合B超、MRI檢查或診斷性刮宮才可明確診斷以鑒別。

7.崩漏同生殖系炎癥如宮頸息肉、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炎、盆腔炎等鑒別 生殖系炎癥其臨床常表現如漏下不止??赏ㄟ^婦科檢查或診斷性刮宮或宮腔鏡檢查以助鑒別。

8.崩漏同外陰外傷出血鑒別 外陰陰道外傷性出血一般有諸如跌仆損傷、暴力性交等病史,詢問病史和婦科檢查后可鑒別。

9.崩漏同內科血液病鑒別 內科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在陰道出血期可由原發(fā)內科血液病導致血量過多,甚則暴下如注,或淋漓不盡。通過血液分析、凝血因子檢查或骨髓細胞分析不難鑒別。

崩漏治療原則及塞流、澄源、復舊的含義

1.治療原則 崩漏的治療原則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2.塞流、澄源、復舊的含義

(1)塞流 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際,急當塞流止血防脫。方法參見急癥處理。

(2)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療崩漏的重要階段。一般用于出血減緩后的辨證論治。切忌不問緣由,概投寒涼或溫補之劑,或專事炭澀,致犯虛虛實實之戒。

(3)復舊 即固本善后,是鞏固崩漏治療的重要階段,用于止血后恢復健康,調整月經周期,或促排卵。治法或補腎,或扶脾,或疏肝。

治崩三法,各不相同,但又不可截然分開,臨證中必須靈活運用。塞流須澄源,澄源當固本,復舊要求因。三法互為前提,相互為用,各有側重,但均貫穿辨證求因精神。具體論治崩漏,應當分清出血期和止血后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

急癥處理和辨證論治

(一)急癥處理

崩漏屬血證、急癥。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暴崩之際,急當“塞流”止崩,以防厥脫,視病情及條件可選擇下列方法及方藥。

1.補氣攝血止崩 暴崩下血,“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氣”,“氣者,人之根本也”。補氣攝血止崩zui常用。方選獨參湯或麗參注射液,高麗參10g,水煎服;或麗參注射液10ml,加入50%葡萄糖液40ml,靜脈推注;或麗參注射液20~3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靜脈點滴。

2.溫陽止崩 若出現陰損及陽,血無氣護時,癥見血崩如注,動則大下,臥不減勢,神志昏沉,頭仰則暈,胸悶泛惡,四肢濕冷,脈芤或脈微欲絕,血壓下降。病情已陷入陰竭陽亡危象,急需中西醫(yī)結合搶救。中藥宜回陽救逆,溫陽止崩,急投參附湯,煎服。亦可選六味回陽湯,原方治中寒或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3.滋陰固氣止崩 使氣固陰復血止。急用生脈注射液或參麥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靜脈點滴。煎劑方選生脈二至止血湯。

4.祛瘀止崩

使瘀祛血止,用于瘀血瘀阻血海,子宮瀉而不藏,下血如注。

(1)田七末3~6g,溫開水沖服。

(2)云南白藥1支,溫開水沖服。

(3)宮血寧膠囊,每次2粒,日3次,溫開水送服。此膠囊為單味重樓(七葉一枝花)研制而成。

5.針灸止血 艾灸百會穴、大敦穴(雙)、隱白穴(雙)。

6.西藥或手術止血 主要是輸液、輸血補充血容量以抗休克或激素止血(見功血)。對于頑固性崩漏,不論中年或更年期婦女,務必診刮送病理檢查,及早排除子宮內膜腺癌,以免貽誤病情。

辨證論治

1.脾虛證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盡,血色淡,質清稀;面色□白,神疲氣短,或面浮肢腫,小腹空墜,四肢不溫,納呆便溏;舌質淡胖,邊有齒印,苔白,脈沉弱。

治法:健脾益氣,固沖止血。

方藥:固本止崩湯或固沖湯。

2.腎虛證

(1)腎氣虛證

主要證候:多見青春期少女或經斷前后婦女出現經亂無期,出血量多勢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凈,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復發(fā)作,色淡紅或淡黯,質清稀;面色晦黯,眼眶黯,小腹空墜,腰脊酸軟;舌淡黯,苔白潤,脈沉弱。

治法:補腎益氣,固沖止血。

方藥:加減蓯蓉菟絲子丸加黨參、黃芪、阿膠。

(2)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經亂無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盡,或停經數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紅或淡黯質稀;面色晦黯,肢冷畏寒,腰膝酸軟,小便清長,夜尿多;眼眶黯,舌淡黯,苔白潤,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腎益氣,固沖止血。

方藥:右歸丸加黨參、黃芪、田七。

(3)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經亂無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止,或停閉數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經色鮮紅,質稍稠;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夜寐不寧;舌紅,少苔或有裂紋,脈細數。

治法:滋腎益陰,固沖止血。

方藥:左歸丸合二至丸或滋陰固氣湯。

3.血熱證

(1)虛熱證

主要證候:經來無期,量少淋漓不盡或量多勢急,血色鮮紅;面頰潮紅,煩熱少寐,咽干口燥,便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yǎng)陰清熱,固沖止血。

方藥:上下相資湯。

(2)實熱證

主要證候:經來無期,經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難止,血色深紅,質稠;口渴煩熱,便秘溺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固沖止血。

方藥:清熱固經湯。

4.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血非時而下,量時多時少,時出時止,或淋漓不斷,或停閉數月又突然崩中,繼之漏下,經色暗有血塊;小腹疼痛或脹痛;舌質紫黯或尖邊有瘀點,脈弦細或澀。

治法:活血化瘀,固沖止血。

方藥:逐瘀止血湯或將軍斬關湯。

崩漏血止后的治療

崩漏止血后的治療是治愈崩漏的關鍵,但臨證中個體化治療要求較高。對青春期患者,有兩種治療目標:一是調整月經周期,并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復發(fā);二是調整月經周期,不強調有排卵。因青春期非生殖zui佳年齡,可讓機體在自然狀態(tài)下逐漸去健全排卵功能;對生育期患者,多因崩漏而導致不孕,故治療要解決調經種子的問題;至于更年期患者,主要是解決因崩漏導致的體虛貧血、防止復發(fā)及預防惡性病變。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如下幾種。

1.辨證論治 寒熱虛實均可導致崩漏,針對病因病機進行辨證論治以復舊??蓞⒄粘鲅诟髯C型辨證論治,但應去除各方中的止血藥。

2.中藥人工周期療法 對青春期、生育期患者的復舊目標,主要是調整腎癸一沖任一胞宮生殖軸,以達到調整月經周期或同時建立排卵功能。??刹捎弥兴幦斯ぶ芷诏煼ǎ悍謩e按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行經期設計,以補腎為主的促卵泡湯、促排卵湯、促黃體湯、調經活血湯進行序貫治療,一般連用3個月經周期以上,可望恢復或建立正常的月經周期,有的可建立或恢復排卵功能,經調子嗣而病愈。

3.先補后攻法 根據月經產生的機理,同樣以補腎為主,多從止血后開始以滋腎填精,養(yǎng)血調經為主,常選左歸丸或歸腎丸、定經湯等先補3周左右,第4周在子宮蓄經漸盈的基礎上改用攻法,即活血化瘀通經,多選桃紅四物湯加香附、枳殼、益母草、川牛膝。這是傳統(tǒng)的調經法。同樣可達到調整月經周期或促進排卵的治療目的。

4.健脾補血法 主要運用于更年期崩漏患者,盡快消除因崩漏造成的貧血和虛弱癥狀??蛇x大補元煎或人參養(yǎng)榮湯。

5.手術治療 對于生育期和更年期久治不愈的頑固性崩漏,或已經診刮子宮內膜送病理檢查,提示有惡變傾向者,宜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分別選擇診刮術、宮內膜切除術或全子宮切除術。

6.促絕經法 對于年齡超過55周歲仍未絕經,崩漏反復發(fā)作又無須手術者,可選用中藥或西藥促其絕經。

某女,月經周期先后不定,量多如注,持續(xù)10余天不凈,婚后1年半,未避孕未孕,可診斷為()

A.不孕癥

B.崩漏

C.月經過多

D.經期延長

E.月經先后無定期

【正確答案】B

閉經

1.閉經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閉經的診斷

★★

4.鑒別診斷

5.閉經的治療原則

★★

6.辨證論治

★★★

閉經的定義

女子年逾16周歲,月經尚未來潮,或月經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斷6個月以上者,稱閉經。前者稱原發(fā)性閉經,后者稱繼發(fā)性閉經。對先天性生殖器官缺如,或后天器質性損傷而無月經者,因非藥物所能奏效,不屬閉經討論范疇。

病因病機

閉經的診斷

1.病史 了解停經前月經情況,如月經初潮、周期、經期、經量、色質等情況。停經前有無誘因,如精神刺激、學習緊張、環(huán)境改變、藥物(避孕藥、鎮(zhèn)靜藥、激素、減肥藥)影響、近期分娩、宮腔手術及疾病史;經閉時間,經閉后出現癥狀。原發(fā)閉經需了解生長發(fā)育情況,幼年時健康情況,曾否患過某些急慢性疾病,其母在妊娠過程中情況,同胞姐妹月經情況等。

2.臨床表現

女子已逾16周歲未有月經初潮;或月經初潮1年余,或已建立月經周期后,現停經已達6個月以上。同時應注意有無周期性下腹脹痛、頭痛及視覺障礙,有無溢乳、厭食、惡心等,有無體重變化(增加或減輕)、畏寒或潮紅或陰道干澀等癥狀。

3.檢查

(1)全身檢查 觀察患者體質、發(fā)育、營養(yǎng)狀況,全身毛發(fā)分布,第二性征發(fā)育情況。

(2)婦科檢查 了解外陰、子宮、卵巢發(fā)育情況,有無缺失、畸形和腫塊。對原發(fā)性閉經者尤需注意外陰發(fā)育情況,處女膜有無閉鎖,有無陰道、子宮、卵巢缺如。

(3)輔助檢查 西醫(yī)學認為閉經只是一種癥狀,可由多種疾病引起,臨床根據病情選擇必要檢查以尋找閉經的原因。

常用的輔助檢查如下:

1)基礎體溫(BBT)、陰道脫落細胞檢查、宮頸黏液結晶檢查:此三種檢查均間接了解卵巢功能。BBT變化可顯示卵巢有無排卵,閉經者BBT單相,陰道脫落細胞檢查及宮頸黏液結晶檢查無周期變化。

2)血清性激素測定:

包括FSH(卵泡刺激素)、LH(黃體生成激素)、E2(雌二醇)、P(孕酮)、T(睪酮)、PRL(催乳激素)等。通過以上性激素測定可協(xié)助判斷閉經內分泌原因。

3)B超檢查:可排除先天性無子宮、子宮發(fā)育不良或無卵巢所致閉經。

4)頭顱蝶鞍攝片或CT、MRI檢查:以排除垂體腫瘤致閉經。

5)內窺鏡檢查、宮腔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子宮內膜及宮腔情況,以排除宮腔粘連所致閉經。腹腔鏡檢查加病理活檢可提示多囊卵巢綜合征、卵巢不敏感綜合征。

6)診斷性刮宮:可了解性激素分泌情況、子宮頸與宮腔有無粘連、子宮內膜有無結核。通過以上檢查可明確病變部位和屬何類閉經。

鑒別診斷

對于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絕經前后的月經停閉不行,或月經初潮后1年內月經不行,又無其他不適者,均屬于生理性閉經,需要注意鑒別。

閉經同少女停經鑒別 少女青春期前第二性征未發(fā)育出現閉經,或者月經初潮后,有一段時間月經停閉,這是正?,F象。因此時正常性周期尚未建立,但絕大部分可在1年內建立,一般無需治療。閉經是月經周期已建立而出現的月經停閉6個月以上。

閉經同妊娠期停經鑒別 閉經為生育婦女月經停閉達6個月以上者,妊娠期月經停閉,可伴有厭食、擇食、惡心嘔吐等早孕反應,乳頭著色、乳房增大等妊娠體征。婦科檢查宮頸著色、質軟,子宮增大,質軟、B超檢查提示子宮增大,宮腔內見胚芽,甚至胚胎或胎兒。閉經者停經前大部分有月經紊亂,繼而閉經,無妊娠反應和其他妊娠變化。

閉經同哺乳期停經鑒別 產婦分娩后進行哺乳,月經持續(xù)停閉不行,屬于正常的生理性閉經,停止哺乳后月經一般可以恢復正常。

閉經同圍絕經前停經鑒別 患者停經年齡已進入圍絕經期,月經或正?;蛭蓙y,繼而閉經,可伴有面部烘熱汗出、心煩心悸失眠、心神不寧等圍絕經期癥狀。婦科檢查子宮大小正?;蛏孕。逍约に乜沙霈F圍絕經期變化。

此外還需與避年、暗經鑒別。前者指月經一年一行無不適,不影響生育,后者指終身不行經,但能生育也無不適。避年和暗經均為極少見的月經特殊生理現象。

閉經的治療原則

閉經的治療原則應根據病證,虛者補而通之,實者瀉而通之。通過補益之法,使氣血恢復,臟腑平衡,血海充盛,則經自行。若因病而致經閉,又當先治原發(fā)疾病,待病愈則經可復行;經仍未復潮者,再辨證治之。

辨證論治

一般而論,年逾16歲尚未行經,或月經初潮偏遲,雖已行經而月經逐漸稀發(fā),經量少,色淡質薄,漸致停經;身體發(fā)育欠佳,尤其是第二性征發(fā)育不良,或體質纖弱,久病大病后,有失血史、手術史及伴腰酸腿軟、頭昏眼花、面色萎黃、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舌淡,脈弱者,多屬虛證;若平素月經尚正常而驟然月經停閉,伴情志不舒,或經期冒雨涉水,過食生冷之品,或形體肥胖,胸脅脹痛,滿悶,脈弦有力者,多屬實證。

治療閉經用藥時不可過用辛溫香燥之劑,因為辛溫香燥有劫津傷陰之弊,即使應用也需配以養(yǎng)血和陰之品,使氣順血和,則病自愈。用補藥應使其補而不膩,應補中有行,以利氣血化生。特別需指出閉經治療目的不是單純月經來潮,見經行即停藥,而是恢復或建立規(guī)律的月經周期,或正常連續(xù)自主有排卵月經。一般應以3個正常月經周期為準。

1.氣血虛弱證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延遲、量少、色淡紅、質薄,漸至經閉不行;神疲肢倦,頭暈眼花,心悸氣短,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沉緩或細弱。

治法:益氣補血調經。

方藥:人參養(yǎng)榮湯。

2.腎氣虧損證

主要證候:年逾16歲尚未行經,或月經初潮偏遲,時有月經停閉,或月經周期建立后,由月經周期延后、經量減少漸至月經停閉;或體質虛弱,全身發(fā)育欠佳,第二性征發(fā)育不良,或腰腿酸軟,頭暈耳鳴,倦怠乏力,夜尿頻多;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補腎益氣,調理沖任。

方藥:加減蓯蓉菟絲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車。

3.陰虛血燥證

主要證候:月經周期延后、經量少、色紅質稠,漸至月經停閉不行;五心煩熱,顴紅唇干,盜汗甚至骨蒸勞熱,干咳或咳嗽唾血;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養(yǎng)陰清熱調經。

方藥:加減一陰煎加丹參、黃精、女貞子、制香附。

4.氣滯血瘀證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不行,胸脅、乳房脹痛,精神抑郁,少腹脹痛拒按,煩躁易怒;舌紫黯,有瘀點,脈沉弦而澀。

治法:理氣活血,祛瘀通經。

方藥: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

5.痰濕阻滯證

主要證候:月經延后、經量少、色淡質黏膩,漸至月經停閉;伴形體肥胖,胸悶泛惡,神疲倦怠,納少,痰多,或帶下量多、色白;苔膩,脈滑。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活血調經。

方藥:四君子湯合蒼附導痰丸加當歸、川芎。

6.寒凝血瘀證

主要證候:月經停閉數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緩,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脈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調經。

方藥:溫經湯(《婦人大全良方》)。

患者,女,38歲,已婚。近幾年形體漸胖,胸悶嘔惡,倦怠乏力,月經停閉半年,平時帶下量多色白,舌淡胖苔白膩,脈沉滑。尿妊娠試驗陰性。治療宜選用()

A.血府逐瘀湯

B.蒼附導痰丸

C.參苓白術散

D.開郁二陳湯

E.香砂六君子湯

【正確答案】B

痛經

1.痛經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要點

★★★

4.痛經發(fā)作時的急癥處理

★★

5.辨證論治

★★★

6.預防與調護

痛經的定義

痛經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劇痛暈厥者,又稱“經行腹痛”。

西醫(yī)婦產科學將痛經分為原發(fā)性痛經和繼發(fā)性痛經。原發(fā)性痛經又稱功能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由于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盆腔炎或宮頸狹窄等所引起的屬繼發(fā)性痛經。原發(fā)性痛經以青少年女性多見,繼發(fā)性痛經則常見于育齡期婦女。

病因病機

辨證要點

根據疼痛發(fā)生的時間、部位、性質以及疼痛的程度辨虛實寒熱。一般而言,痛發(fā)于經前或經行之初,多屬實;月經將凈或經后始作痛者,多屬虛。辨痛之部位以察病位在肝在腎,在氣在血,如痛在少腹一側或雙側多屬氣滯,病在肝;小腹是子宮所居之地,其痛在小腹正中常與子宮瘀滯有關;若痛及腰脊多屬病在腎。

詳查疼痛的性質、程度是本病辨證的重要內容,隱痛、(疒虧)痛、墜痛、喜揉喜按屬虛;掣痛、絞痛、灼痛、刺痛、拒按屬實。灼痛得熱反劇屬熱,絞痛、冷痛得熱減輕屬寒。痛甚于脹,持續(xù)作痛屬血瘀;脹甚于痛,時痛時止屬氣滯等。此為辨證之大要,臨證需結合月經期、量、色、質,伴隨癥狀,舌、脈及素體情況和病史綜合分析。

痛經發(fā)作時的急癥處理

痛經發(fā)作時,可選擇下述治法、方藥以緩急止痛。

1.針灸 對原發(fā)性痛經有較好療效,目前臨床應用較廣泛。

(1)實證毫針瀉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主穴:三陰交、中極;配穴:寒凝者,加歸來、地機;氣滯者加太沖;腹脹者,加天樞、氣穴;脅痛者加陽陵泉、光明;胸悶者加內關。

(2)虛證毫針補法,可加用灸法。主穴:三陰交、足三里、氣海;配穴:氣血虧虛加脾俞、胃俞;肝腎不足加太溪、肝俞、腎俞;頭暈耳鳴加懸鐘。

2.田七痛經膠囊

蒲黃0.275g,醋炒五靈脂、田七末、延胡索、川芎、小茴香各0.3g,木香0.2g,冰片0.025g。每小瓶2g藥粉或每1g藥粉分裝膠囊3粒。日服3次,每服2g。

辨證論治

1.氣滯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行而不暢,血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暫減;乳房脹痛,胸悶不舒;舌質紫黯或有瘀點,脈弦。

治法:理氣行滯,化瘀止痛。

方藥:膈下逐瘀湯。

2.寒凝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月經或見推后,量少,經色黯而有瘀塊;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法:溫經散寒,化瘀止痛。

方藥:少腹逐瘀湯或溫經散寒湯。

3.濕熱瘀阻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脹痛不適,有灼熱感,或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疼痛,經前加劇;經血量多或經期長,色黯紅,質稠或夾較多黏液;平素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熱起伏,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方藥:清熱調血湯加車前子、薏苡仁、敗醬草或銀甲丸。

4.氣血虛弱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陰部空墜不適;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面色無華,頭暈心悸,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yǎng)血,調經止痛。

方藥:圣愈湯或黃芪建中湯或養(yǎng)血和血湯。

5.腎氣虧損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1~2天內小腹綿綿作痛,伴腰骶酸痛;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頭暈耳鳴,面色晦黯,健忘失眠;舌質淡紅,苔薄,脈沉細。

治法:補腎益精,養(yǎng)血止痛。

方藥:益腎調經湯或調肝湯。

6.陽虛內寒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腰腿酸軟,小便清長。舌淡胖,苔白潤,脈沉。

治法:溫經扶陽,暖宮止痛。

方藥:溫經湯(《金匱要略》)加附子、艾葉、小茴香。

某女,經行第1天,小腹冷痛拒按,經行不暢,色黑有塊,畏冷身疼,舌苔白膩,脈沉緊。為在方藥中加強止痛之力,應選擇哪組藥物()

A.木香、三七粉

B.艾葉、臺烏藥

C.蒲黃、五靈脂

D.赤芍、川楝子

E.香附、延胡索

【正確答案】B

經行乳房脹痛

經行乳房脹痛

1.經行乳房脹痛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3.辨證論治

★★★

經行乳房脹痛的定義

每于行經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乳房作脹,或乳頭脹癢疼痛,甚至不能觸衣者,稱“經行乳房脹痛”。

病因病機

常見的病因病機是肝氣郁結,不通則痛;肝腎虧虛,不榮則痛,或者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濕聚而成痰,沖氣夾痰濕阻絡,乳絡不暢,遂做乳房脹痛或癢痛。

辨證論治

1.肝氣郁結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行乳房脹滿疼痛,或乳頭癢痛,甚則痛不可觸衣。經行不暢,血色黯紅,小腹脹痛;胸悶脅脹,精神抑郁,時嘆息;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通絡。

方藥:逍遙散加麥芽、青皮、雞內金。

2.肝腎虧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或經后兩乳作脹作痛,乳房按之柔軟無塊,月經量少,色淡;兩目干澀,咽干口燥,五心煩熱;舌淡或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腎養(yǎng)肝,和胃通絡。

方藥:一貫煎或滋水清肝飲加麥芽、雞內金。

3.胃虛痰滯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乳房脹痛或乳頭癢痛,痛甚不可觸衣,胸悶痰多,食少納呆,平素帶下量多,色白稠黏,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膩,脈緩滑。

治法: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藥:四物湯合二陳湯去甘草。

經行頭痛

1.經行頭痛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頭痛的定義

每遇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以頭痛為主要癥狀,經后輒止者,稱為“經行頭痛”。

病因病機

辨證論治

1.肝火證

主要證候:經行頭痛,甚或顛頂掣痛,頭暈目眩,月經量稍多,色鮮紅;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

治法:清熱平肝息風。

方藥:羚角鉤藤湯。

2.血瘀證

主要證候:每逢經前、經期頭痛劇烈,痛如錐刺,經色紫黯有塊;伴小腹疼痛拒按,胸悶不舒;舌黯或尖邊有瘀點,脈細澀或弦澀。

治法:化瘀通絡。

方藥:通竅活血湯。

3.痰濕中阻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頭痛,頭暈目眩,形體肥胖,胸悶泛惡,平日帶多稠黏,月經量少,色淡,面色不華;痰濕困脾,則胸悶泛惡,形體肥胖;痰濕滯于沖任,故經血量少色淡;痰濕下注,傷及帶脈,則帶下量多稠黏;舌淡胖,苔白膩,脈滑,也為痰濕之征。

治法:燥濕化痰,通絡止痛。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葛根、丹參。

4.血虛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頭暈,頭部綿綿作痛,月經量少,色淡,質稀;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脈虛細。

治法:養(yǎng)血益氣。

方藥:八珍湯加首烏、蔓荊子。

經行感冒

1.經行感冒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感冒的定義

每值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感冒癥狀,經后逐漸緩解者,稱“經行感冒”。

病因病機

辨證論治

1.風寒證

主要證候:每至經行期間,發(fā)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痰稀,頭痛身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經血凈后,諸證漸愈。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調經。

方藥:荊穗四物湯。

2.風熱證

主要證候:每于經行期間,發(fā)熱身痛,微惡風,頭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飲;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和血調經。

方藥:桑菊飲加當歸、川芎。

3.邪入少陽證

主要證候:每于經期即出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心煩欲嘔,頭暈目眩,默默不欲飲食;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和解表里。

方藥:小柴胡湯。

經行身痛

1.經行身痛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身痛的定義

每遇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以身體疼痛為主癥者,稱“經行身痛”。

病因病機

素體正氣不足,營衛(wèi)失調,筋脈失養(yǎng)(血虛)——不榮則痛

素有寒濕留滯,經行時,則乘虛而發(fā)(血瘀)——不通則痛

辨證論治

1.血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時肢體疼痛麻木,肢軟乏力,月經量少,色淡,質薄;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苔白,脈細弱。

治法:養(yǎng)血益氣,柔筋止痛。

方藥:當歸補血湯加白芍、雞血藤、丹參、玉竹。

2.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行時腰膝、肢體、關節(jié)疼痛,得熱痛減,遇寒疼甚,月經推遲,經量少,色黯,或有血塊;舌紫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脈沉緊。

治法:活血通絡,益氣散寒止痛。

方藥:趁痛散。

經行泄瀉

1.經行泄瀉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泄瀉的定義

每值行經前后或經期,大便溏薄,甚或水瀉,日解數次,經凈自止者,稱為“經行泄瀉”。本病以泄瀉伴隨月經周期而出現為主要特點,臨床也有平素有慢性腹瀉,遇經行而發(fā)作尤甚者,亦屬本病范疇。若經期偶因飲食不節(jié),或傷于風寒而致泄瀉者,則不屬本病范圍。

病因病機

脾氣虛弱

+ 經行之際→脾腎亦虛→運化失司→水濕內停→經行泄瀉

腎陽不足

氣血下注沖任

辨證論治

1.脾氣虛證

主要證候:月經前后,或正值經期,大便溏泄,經行量多,色淡質薄;脘腹脹滿,神疲肢軟,或面浮肢腫;舌淡紅,苔白,脈濡緩。

治法:健脾滲濕,理氣調經。

方藥:參苓白術散。

2.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或經后,大便泄瀉,或五更泄瀉,經色淡,質清稀;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陽補腎,健脾止瀉。

方藥:健固湯合四神丸。

經行浮腫

1.經行浮腫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浮腫的定義

每逢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頭面四肢浮腫者,稱為經行浮腫。

病因病機

臨床常見的有脾腎陽虛和氣滯血瘀:

辨證論治

1.脾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面浮肢腫,按之沒指,晨起頭面腫甚,月經推遲,經行量多,色淡,質薄;腹脹納減,腰膝酸軟,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緩,或濡細。

治法:溫腎化氣,健脾利水。

方藥:腎氣丸合苓桂術甘湯。

2.氣滯血瘀證

主要證候:經行肢體腫脹,按之隨手而起,經血色黯有塊,脘悶脅脹,善嘆息;舌紫黯,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理氣行滯,養(yǎng)血調經。

方藥:八物湯加澤瀉、益母草。

經行吐衄

1.經行吐衄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吐衄的定義

每逢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稱“經行吐衄”。常伴經量減少,好像是月經倒行逆上,亦有“倒經”、“逆經”之稱。本病相當于西醫(yī)學的“代償性月經”。

病因病機

辨證論治

1.肝經郁火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較多,色鮮紅,月經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煩易怒,或兩脅脹痛,口苦咽干,頭暈耳鳴,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調經。

方藥:清肝引經湯。

2.肺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紅,月經每先期、量少;平素可有頭暈耳鳴,手足心熱,兩顴潮紅,潮熱咳嗽,咽干口渴;舌紅或絳,苔滑剝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養(yǎng)肺。

方藥:順經湯或加味麥門冬湯。

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多色紅,心煩易怒,頭暈耳鳴,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方選()

A.龍膽瀉肝湯

B.清肝引經湯

C.清熱固經湯

D.丹梔逍遙散

E.順經湯

【正確答案】B

經行口糜

1.經行口糜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口糜的定義

每值經前或經行時,口舌糜爛,如期反復發(fā)作,經后漸愈者,稱“經行口糜”。本病以口舌、牙齦等處的糜爛和瘡瘍周期性發(fā)生于經前或經期為特點。病灶隨經凈而能自愈或基本自愈。

病因病機

其病發(fā)于口舌,總因于熱。有陰虛火旺,熱乘于心者;有胃熱熏蒸而致者。

1.陰虛火旺 素體陰虛,或欲念志火內動,或熱病后耗津傷陰,值經行則營陰愈虛,虛火內熾,熱乘于心,遂致口糜。

2.胃熱熏蒸 素食辛辣香燥或膏粱厚味,腸胃蘊熱,經行沖氣偏盛,挾胃熱上沖,以致口糜。

辨證論治

1.陰虛火旺證

主要證候:經期口舌糜爛,口燥咽干,月經量少,色紅;五心煩熱,尿少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或上下相資湯。

2.胃熱熏蒸證

主要證候:經行口舌生瘡,口臭,月經量多,色深紅;口干喜飲,尿黃便結;舌苔黃厚,脈滑數。

治法:清胃瀉熱。

方藥:涼膈散。

經行風疹塊

1.經行風疹塊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風疹塊的定義

每值臨經時或行經期間,周身皮膚突起紅疹,或起風團,瘙癢異常,經凈漸退者,稱“經行風疹塊”,或稱“經行癮疹”。

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風邪為患,有因血虛生風,有因風邪于行經之際乘虛而入。

1.血虛:因素體血虛,或因多產、久病失養(yǎng),營陰暗損,經行時陰血益感不足,血虛生風,風盛則癢。

2.風熱: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之品,血分蘊熱,經行時氣血俱虛,風邪乘虛而人,與熱相搏,遂發(fā)風疹。

辨證論治

1.血虛證

主要證候:經行風疹頻發(fā),瘙癢難忍,入夜尤甚,月經多推遲、量少色淡;面色不華,肌膚枯燥;舌淡紅,苔薄,脈虛數。

治法:養(yǎng)血祛風。

方藥:當歸飲子。

2.風熱證

主要證候:經行身發(fā)紅色風團、疹塊,瘙癢不堪,感風遇熱,其癢尤甚,月經多提前、量多色紅;口干喜飲,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消風散。

經行發(fā)熱

1.經行發(fā)熱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發(fā)熱的定義

每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以發(fā)熱為主癥者,稱“經行發(fā)熱”。若經行偶有一次發(fā)熱者,不屬此病。

病因病機

本病屬內傷發(fā)熱范疇,主要責之于氣血營衛(wèi)失調。婦人以血為本,月經乃血所化,值經行或行經前后,陰血下注于沖任,易使機體陰陽失衡,若素體氣血陰陽不足,或經期稍有感觸,即誘發(fā)本病。臨床常見有肝腎陰虛、血氣虛弱、瘀熱壅阻發(fā)熱。

辨證論治

1.肝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后,午后潮熱,月經量少,色紅;兩顴紅赤,五心煩熱,煩躁少寐;舌紅而干,脈細數。

治法:滋養(yǎng)肝腎,育陰清熱。

方藥:蒿芩地丹四物湯。

2.血氣虛弱證

主要證候:經行或經后發(fā)熱,熱勢不揚,動則自汗出,經量多,色淡質薄;神疲肢軟,少氣懶言;舌淡,苔白潤,脈虛緩。

治法:補益血氣,甘溫除熱。

方藥:補中益氣湯。

3.瘀熱壅阻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發(fā)熱,腹痛,經色紫黯,夾有血塊;舌黯或尖邊有瘀點,脈沉弦數。

治法:化瘀清熱。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丹皮。

經行情志異常

1.經行情志異常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經行情志異常的定義

每值行經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煩躁易怒,悲傷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語,或徹夜不眠,甚或狂躁不安,經后復如常人者,稱為“經行情志異常”。本病以經前情緒易于失控,無端悲傷、易怒,而月經周期的其他時問精神、情緒又完全正常為特點。

病因病機

該病發(fā)生的主要機理多由于情志內傷,肝氣郁結,痰火內擾,遇經行氣驟變,擾動心神而致。常見心血不足、肝經郁熱、痰火上擾證。

辨證論治

1.心血不足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精神恍惚,心神不寧,無故悲傷,心悸失眠,月經量少,色淡:舌淡,苔薄白,脈細。

治法:補血養(yǎng)心,安神定志。

方藥:甘麥大棗湯合養(yǎng)心湯去川芎、半夏曲。

2.肝經郁熱證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煩躁易怒,或抑郁不樂,頭暈悶眩,口苦咽干,胸脅脹滿,不思飲食,月經量多,色深紅;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泄熱,解郁安神。

方藥:丹梔逍遙散酌加川楝子、生龍齒、代赭石。

3.痰火上擾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精神狂躁,煩亂不安,或語無倫次,頭痛失眠,或面紅目赤,溲黃便結,或心胸煩悶,不思飲食,月經量或偏少,色紅或深紅,質稠黏,或夾小血塊;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有力。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方藥:生鐵落飲加郁金、川連。

絕經前后諸證

1.絕經前后諸證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4.預防與調護

絕經前后諸證的定義

婦女在絕經期前后,圍繞月經紊亂或絕經出現明顯不適證候,如烘熱汗出、煩躁易怒、潮熱面紅、眩暈耳鳴、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腫、情志不寧等癥狀,稱為絕經前后諸證,亦稱“經斷前后諸證”。這些證候往往三三兩兩,輕重不一,參差出現,持續(xù)時間或長或短,短者僅數月,長者遷延數年。甚者可影響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質量,危害婦女身心健康。

病因病機

本病發(fā)生的主要病機以腎虛為主,常見的有腎陰虛、腎陽虛和腎陰陽兩虛。

素體陰虛

腎陰虛

房勞多產七七之年天癸漸竭,腎陰益虛,臟腑失養(yǎng) ↘

久病及腎陰陽失調

發(fā)為該病

腎陽虛

素體陽虛斷經前后腎陽益虛,命門火衰,臟腑失煦 ↗

辨證論治

1.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絕經前后,月經紊亂,月經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經色鮮紅;頭暈目眩,耳鳴,頭部面頰陣發(fā)性烘熱,汗出,五心煩熱,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膚干燥、瘙癢,口干便結,尿少色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養(yǎng)腎陰,佐以潛陽。

方藥:左歸丸合二至丸加制首烏、龜甲。

2.腎陽虛證

主要證候:經斷前后,經行量多,經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小便清長,夜尿頻數,或面浮肢腫;舌淡,或胖嫩邊有齒印,苔薄白,脈沉細弱。

治法:溫腎扶陽。

方藥:右歸丸加減。

3.腎陰陽俱虛證

主要證候:經斷前后,月經紊亂,量少或多;乍寒乍熱,烘熱汗出,頭暈耳鳴,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脈沉弱。

治法:陰陽雙補。

方藥:二仙湯合二至丸加菟絲子、何首烏、龍骨、牡蠣。

某女,49歲,月經紊亂,時而畏寒,時而烘熱汗出,頭暈耳鳴,腰背冷痛,舌苔薄,脈沉弱,治以()

A.溫腎扶陽,佐以健脾

B.滋養(yǎng)腎陰,佐以潛陽

C.滋腎養(yǎng)陰,養(yǎng)血柔肝

D.滋腎寧心,交通心腎

E.補腎扶陽,益養(yǎng)沖任

【正確答案】E

經斷復來

1.經斷復來的定義

★★

2.病因病機

★★

3.鑒別診斷

★★

4.辨證論治

★★★

經斷復來的定義

絕經期婦女月經停止1年及1年以上,又再次出現子宮出血,稱為經斷復來。亦稱為“年老經水復行”,或稱為“婦人經斷復來”。

病因病機

鑒別診斷

1.宮頸癌 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常為接觸性出血,或見血性帶下,量時多時少,也可大量出血;嚴重者可見下腹脹痛,腰痛,一側或兩側下腹痙攣性疼痛;婦科檢查見宮頸糜爛嚴重或呈菜花樣改變;需行宮頸TCT檢查,陰道鏡檢查及活檢以確診。

2.宮頸炎 表現為宮頸糜爛或息肉時均可見接觸性出血,官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示巴氏I~Ⅱ級。TCT呈良性反應。

3.宮頸結核 表現為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伴白帶增多,局部見多個潰瘍,甚至呈菜花樣贅生物??删植炕顧z以確診。

4.子宮肉瘤或子宮內膜癌 子宮出血反復量多,子宮增大等,需作診刮以確診。

辨證論治

注意參考各種檢查結果,辨明屬良性或惡性。一般年齡愈大,出血時間愈長,或出血離絕經時間愈遠,反復發(fā)作,下腹部腫塊增長速度快,伴腹水、惡病質或紅細胞沉降率異常增快者,惡性病變的可能性較大。治療首分良惡,良性者當以固攝沖任為大法,或補虛或攻邪,或扶正祛邪;惡性病變者應采用多種方法(包括手術、放療、化療)綜合治療。

1.脾虛肝郁證

主要證候:經斷后陰道出血,量少,色淡,質稀,氣短懶言,神疲肢倦,食少腹脹,脅肋脹滿;舌苔薄白,脈弦無力。

治法:健脾調肝,安沖止血。

方藥:安老湯。

2.腎陰虛證

主要證候:經斷后陰道出血,量少,色鮮紅,質稠,腰膝酸軟,潮熱盜汗,頭暈耳鳴,口咽干燥;舌質偏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安沖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阿膠、龜甲。

3.濕熱下注證

主要證候:絕經后陰道出血,色紅或紫紅,量較多,平時帶下色黃有臭味,外陰及陰道瘙癢,口苦咽干,疲憊無力,納谷不馨,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細數。

治法:清熱利濕,止血涼血。

方藥:易黃湯加黃芩、茯苓、澤瀉、側柏葉、大小薊。

4.血熱證

主要證候:自然絕經2年以上經水復來,色深紅,質稠,帶下增多,色黃,有臭味,口苦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滑。

治法:清熱涼血,固沖止血。

方藥:益陰煎加生牡蠣、茜根、地榆。

5.濕毒瘀結證

主要證候:絕經后復見陰道出血,量少,淋漓不斷,夾有雜色帶下,惡臭,小腹疼痛,低熱起伏,神疲,形體消瘦;舌質黯,或有瘀斑,苔白膩,脈細弱。

治法:利濕解毒,化瘀散結。

方藥:萆薢滲濕湯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黃芪、三七。

絕經婦女骨質疏松癥

1.絕經婦女骨質疏松癥的含義

★★

2.病因病機

★★

3.辨證論治

★★★

4.預防與調護

絕經婦女骨質疏松癥的含義

絕經婦女骨質疏松癥是指絕經后短時間內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劇下降,導致骨吸收亢進,全身骨量減少,骨骼脆性增加,極易發(fā)生骨折的一種與絕經有關的代謝性骨病,屬原發(fā)性骨質疏松,受累期多為絕經后3~4年,可延至70歲婦女。本細目討論的是圍絕經期即55歲之前的絕經婦女骨質疏松癥。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與腎虛密切相關,腎精虧虛是其主要病因。絕經后腎氣衰退,腎精虧虛,或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房勞多產,或因久病傷腎,耗傷腎精,腎精氣虧虛,骨髓化生乏源,導致本病的發(fā)生。常見證候有腎精虧虛、陰虛內熱、陰陽兩虛、脾腎兩虛證。

辨證論治

1.腎精虧虛證

主要證候:腰背疼痛,脛酸膝軟,頭暈耳鳴,或發(fā)枯而脫,齒搖稀疏,小便余瀝或失禁;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腎填精益髓。

方藥:左歸丸。

2.陰虛內熱證

主要證候:腰背部疼痛,或足跟痛,或駝背,或骨折,急躁易怒,五心煩熱,心煩少寐,腰膝酸軟無力,面部烘熱而汗出,或眩暈,或潮熱盜汗;舌質紅或絳,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補腎強筋。

方藥:知柏地黃丸。

3.陰陽兩虛證

主要證候:時有骨痛肢冷或腰背部疼痛,或足跟痛,腰膝酸軟,畏寒喜暖,四肢倦怠無力,面色少華,體倦無力;舌質淡,脈沉細。

治法:補腎壯陽,益髓健骨。

方藥:二仙湯加菟絲子、五味子、肉蓯蓉、杜仲、茯苓。

4.脾腎兩虛證

主要證候:腰背疼痛,脛酸膝軟,面色不華,肢倦乏力,納少便溏;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

治法:益腎健脾。

方藥:大補元煎。

以上是關于2019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中醫(yī)婦科學復習:第七單元。更多關于2019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復習和資料,詳情關注昭昭醫(yī)考官網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欄目!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lián)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2023昭昭輔導課程學習規(guī)劃,備考寶典,免費資料,一對一免費答疑
  • 歷年題目

    題目實戰(zhàn)演練
  • 章節(jié)練習

    章節(jié)專項突破
  • 模擬考試

    優(yōu)質模擬題
  • 練習記錄

    提高復習效率

講師團隊 MORE

嚴敬之講師

中醫(yī)中藥趣味記憶法創(chuàng)始人

查看詳情
張洪斌講師

從事醫(yī)學考試培訓多年 把握考試政策準確

查看詳情

昭昭免費體驗課

【中醫(yī)】

中醫(yī)診斷學-張洪斌

點擊試聽









近期直播 MORE

  • 今日已打卡

    2264人
  • 準確率

    89.03%
冉* 同學 今日已打卡
周*岳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黃*鋒 實習生 今日已打卡
史*鋒 藥師 今日已打卡
任*偉 教授 今日已打卡
白*怡 主任 今日已打卡
郝*宇 同學 今日已打卡
丁*立 同學 今日已打卡
李*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劉* 實習生 今日已打卡
王*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賀*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韓*玲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李*超 同學 今日已打卡
趙* 同學 今日已打卡
郝*楠 主任 今日已打卡
王* 同學 今日已打卡
陳*竹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陳* 同學 今日已打卡
李* 同學 今日已打卡
韓*鵬 藥師 今日已打卡
余* 同學 今日已打卡
董* 教授 今日已打卡
佟*經 實習生 今日已打卡
王*智 同學 今日已打卡
牛*宇 同學 今日已打卡
馬*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蘭*晶 同學 今日已打卡
王*男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李*松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陳*偉 醫(yī)生 今日已打卡
立即打卡

請掃碼進入刷題模式

APP下載

微信公眾號

  • 優(yōu)選課程
  • 免費資料
  • 學習指導
  • 復習規(guī)劃

熱門報考(專題)

登錄窗口
注冊登錄后,系統(tǒng)將自動下載

請掃碼進入刷題通關模式

立即掃碼 下載資料